健身教練到底是服務業?還是教育產業?

有兩位健身產業大師曾經為此激烈PK過。

A老師說教練是教育家,
不該做業績、要配合客人需求,
要把正確的運動知識傳遞給學員。

B老師說教練是服務業,
做業績合情合理,配合客人對症下藥才是王道。

接著兩派的追隨者開始吵了起來,
就如同政治的藍綠鬥爭一樣,吵到不可開交。

那教練到底是服務業還是教育業呢?

其實這是個偽命題,更是個陷阱題。

執著於對錯的二分法在逼我們選邊站,
這問題根本其實沒有正確答案。

為什麼呢?

因為決定教練到底是教育業還是服務業的關鍵,
不是教練這個工作,而是由人的江湖地位來決定。

能把教練做成教育業的是有名氣有深厚背景的講師級人物,像是何立安老師、Pitt、vicky洪老師。
都是有數十幾年背景的人物,
這時他們說教練是教育業,非常合情合理。

那你呢?你有夠強大的江湖地位嗎?

「理想很豐滿,現實很骨感。」

你會發現一件事,
多數的教練還是用服務業的方式做教練。

講難聽點「教育家很難賺到錢」。

一個剛入行的教練,
如果他滿口教練專業經,
碰到有學員跟他說要考慮一下就翻臉。
這個教育家教練很快就會陣亡了,
因為在沒有資深的經歷加持下,
其他人只會覺得你在裝腔作勢!

看到這你可能會說:
「查德我們該怎麼辦呢?所以教練只能當服務業在做嗎?」

網路有句話得很好:
「小孩才做選擇,大人全都要。」

所以我們要把教育跟服務業融合再一起,
簡稱「教育服務業」。

只是兩著的比重依照學員的狀況調整,
在學員跟你沒有信任感時,
教育與服務的比重是3:7;

當學員跟你的信任感和默契越來越好時,
我們就不一定要處處講人話,
可以多分享更深的專業知識,
這時候教育與服務的比重就可以拉到5:5,甚至7:3。

所以聰明的你應該發現了一件事情,
如果越多人信任你,你做教練就是教育業;
如果信任你的人很少,
你做教練就是服務業,甚至你要把兩者整合在一起。

而如何讓更多人信任你呢?

除了面對面的教學傳達好的理念外,
再把自己的專業知識整理成文章、影片、音檔放在網路分享給別人,這也是所謂的經營自媒體(又稱個人品牌經營)。

而網紅為什麼會有很多人追隨,
是因為他持續分享有趣或有用的內容,
看得人多了,就對他們產生了「信任」。

今天就算有個一百張證照、相關博士學歷的教練,
他如果只服務一對一學員,
就算做一百年,他也沒辦法成為教育家。
因為他服務的人太少了,信任他的人太少了。

《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》的作者spencer說:
「寫作是翻轉你的職場競爭力,讓你減少奮鬥十年。」

套用健身產業要把教練做成教育家,
要有相對應的江湖地位,更要向碩士生寫論文一樣,
定時、規律地在社群媒體和公開講座,
分享自己的專業知識。

持續幾年,你的江湖地位就會提升了。
你才有可能把健身教練這個事業,做成教育業。

這條路很長,很不好走,要他人跟孔子一般尊敬你;

你就要跟當初的孔子一樣周遊列國14年,
即便不得志,也要宣達自己的理念。

如果做不到這件事情,
就放下教育者的身段,老實地從服務業做起。

沒有不好,至少會有新台幣會挺你一輩子。

最後,
千萬別被非黑即白的二分法,干擾了你的思考。

事情沒有絕對的對錯,
只有相對應的適合與不適合而已。

永遠要記得,
小孩才選擇,大人全都要!

你覺得呢?


發表迴響